網頁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具像與抽象


具像和抽象在這裡是一相對應的關係,

這裡說的對應並不是兩端也不是非a及b,

而是在主體與客體間相互挪動拉扯產生的對應關係,

進而產生不同的形式的表現,

兩者在表現上都需要理性為基礎加以推就到極致,

差異點在於具像是理性表現出客觀的像;

而抽象是理性表現出主觀的象(共相),以此作為形而上的先設。





所以半具像與半抽象可以說是未達到具像與抽象推究至極的結果。

至於半字,應當是不完全的意思看待。故半具像應當理解為不完全具像,即是其表現未能呈現理性客觀的極致。

半抽象為不完全抽象之義,即其表現為未能呈現理性主觀的極致。

至於未能呈現一詞,是對於所存在狀態的描述,無關價值評斷意圖。

而所言理性一詞,其意涵中包含有感性的成分。客觀與主觀也是如此,雖是相對應的,但卻互相參雜。

故理性一詞意涵接近於較偏重於理性,客觀是偏重於客觀的。



蒙德里安,樹的抽象過程,常被舉例作為抽象的一個實例,抽象的目的並不是要追求不像,而是在抽出主觀的共相時,必須去蕪存菁,這是同時的。所以說抽象畫就是要看不懂,是不對的,或許從一張圖很難看出其淵源,但可從一系列或歷程中,來撿所抽象的理性邏輯。



 

《開花的蘋果樹》這畫為什麼叫開花的蘋果樹,上面一朵花也沒有。或許有蒙德里安在這時期,認為自己已經達到自己的抽象目標,當然這只算是審美上的揣測。不過在之後還有關於海的抽象系列,一直到對自然的抽象,所以抽象歷程的終點,便是達到理性主觀所抽出的共相。








這組《海堤與海》系列作品,又被稱作《加號與減號的構成》。自然的形體被簡化為抽象的符號並成為形式語言。




  蒙德里安將他的新型繪畫稱作“新造型主義”,並專門寫了一系列文章來詮釋這個名詞。而蒙德里安堅守這樣的風格表現,直到最後。


  


借由繪畫的基本元素:直線和直角(水準與垂直)、三原色(紅黃藍)和三個         非色素(白、灰、黑),這些有限的圖案意義與抽象相互結合,象徵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對蒙德里安這樣一個嚴謹的理性邏輯抽象歷程,其中包括時空的延展,自我的省思調整,相關的理論表述,才能讓我們了解其所欲抽象的內涵,真不是一句「我喜歡」就可以帶過一的種隨性。



    另在漢字書法的表現中,時常可以聽到操作或是論述者,標榜著書法是一抽象的表現,這其中是有其誤解。文字的形成,非一人或一朝一夕可以建構而成,當然在漢字書法中象形文字或許不是最多字,但是最具代表性,經過抽象簡化存神,經過直橫方正字化的過程,字化過程當然是一個抽象,象形字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結果。

    文字在藝術形式中,主要有兩個形式以文字作為表現,一是文學,取其音意。一是書法取其形。那因為字是抽象的結果,所以寫書法就是一個抽象的表現,這樣的看法主要還是根源對抽象的意涵的不了解。操作者寫書法的行為本身,並不涉及抽象的行為,並沒有理性主觀在事物中抽出共相,而操作抽象符號組成意思,可供視讀這就是書法行為,不須強加冠以看似高深的莫名的詞句。

    那就存在的文字再加以抽象是不是抽象表現?抽象結果可以在被抽象嗎?比如當書法草書被書寫成無法視讀時,這還算不算是書法?就筆者對抽象的定義來看,文字這一抽象產物,無法再加以抽象,因為造字本身,就有象形的簡化,還有去同從簡的簡化,簡到不能在簡,簡體字就是越過這底線所以存在視別的問題,難以解決。所以再把文字抽象表現無法識別,文字變失去作為文字的意義,而且如果操作者本身的所謂抽象行為只是偶發隨性,那就更不是抽象的表現,當然也不是書法的表現,也不是觀念的表現,只能說是一目前無以名之的視覺的表現。

    結語,所有一切形式都有範圍限制與深度,當嚴肅以對,勿輕忽。




 2012/10/28 補充

 理性與經驗 : 知識論的角度
理性(知性)與感性 : 人類社會行為的角度
主體與客體 : 知識論角度(創作行為的過程與內容)與人類社會行為(人與人的互動)的角度
主觀與客觀 : 人類社會行為 也可在創作行為中使用但是卻只有主觀沒有客觀 只有主觀的降低





這樣談好了比較清楚, 再不清楚我就沒辦法了, 因為讓自己清楚是自己的責任不是我的。

回到初衷, 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請問"半具象"和"半抽象"怎麼區別?
這是一個甚麼問題, 操作的問題還是美學的問題, 我的理解他是一個美學的問題, 所以才有那些論述。

好先決定論域吧 !
第一個層次: 操作的問題, 常被與抽象相提並論的具象表現, 在操作或形式表現他叫做寫實,也就是我們這裡說的具象, 形式本身就是一個限制, 寫實是一種表現的形式與風格, 抽象又是另一種表現的形式與風格, 這是在討論美術史上我們說的寫實主義或抽象主義, 那形式是不是只有這兩種, 當然不是 。

第二個層次: 美學的問題, 半具象, 半抽象的涵義是甚麼, 我的回應是半具象是不完全具象;半抽象是不完全的抽象, 到這裡我算是完整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接著我試著對具象與抽象的兩個觀念作說明重點強調, 兩者都是理性的能力理性的運作, 所以我用了理性的主觀與理性的客觀, 主觀與客觀區別理性的宰制強度, 主觀指的是主體對客體的強勢理解, 客觀指的是主體挪讓與客體的表現空間 (不要問我客體有主動表現性嗎? 這個問題自己想一想)。

一 、兩端與否? 我說不是兩端的問題, 因為具象與半具象是一個問題。 他牽涉的是:是否完全具象或說具象程度的問題, 當然不是五分熟的問題, 我相信沒人可以準確的標示他是幾分的具象,或是幾分熟吧! 所以,不完全就已經是完整的說法了,當然不是5分6分7分的問題,他就叫做不完全,也不管他是意圖靠近還是意圖脫離都是與具象的關係而不是與抽象的關係; 抽象的部分亦同 。
那為什麼不是兩端呢? 在美學的討論具象與否半具象是一個課題, 所以老師問了這個問題, 嚴格說起來是兩個問題 ? 1、針對具象而言半具象的意義是甚麼? 2、針對抽象而言半抽象的意義為何? 因為半具象只有與具象對比有意義;半抽象的部分亦同。
具象與半具象是一個問題與抽象與否無關,抽象與半抽象是另一個獨立的問題,與具象與否無關。所以當然不是兩端的問題,半具象只指涉具象的程度 與抽象與否並無關連;半抽象只指涉抽象的程度與具象與否無關,所以當然不是兩端的問題 。
如果是兩端的關係這答案就會是半抽象等於半具象 ,這樣懂不懂。

二 、半人半獸與否? 我說不是, 因為具象與抽象是不是一個全象( 其實說法也不準確。 不應該稱做全象,而應該是:(是不是含括全部的可能)), 半人半獸是不能含括所有的可能, 抽象與具象就算也不能完全含括所有可能, 這種不含括也跟半獸半人的不能含括是不同的, 況且在操作層面上是可以透過一些先設的假定含括的, 比方說以我們操作者來說, 畫的像與不像真的就是兩種表現方式, 而且兩種必居其一, (當然這是以理性操作者來說, 對那種亂搞無章法的超越或充滿矛盾自以為, 就無法這樣說了), 這例子是錯的因為他跟抽像具象是不同的, 真的不同,(不要問我為何不同,不了解就去充實自己,了解他), 不清楚就再想清楚吧 。






2 則留言:

  1. <p>確實</p>
    <p>我一直認為 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是其文學性 而其線條的變化與結構是其體現</p>
    <p>現代(當代)書法藝術的探索 切割了文學性而著重於畫面的經營與其趣味性</p>
    <div>日本藝術家 Shinichi Maruyama 丸山真出 放大了身體書寫時的律動性 也藉此彰顯水 墨的流動性&nbsp; </div>
    <div>&nbsp;</div>
    <div>透過影像的紀錄 傳遞了豐富的&quot;視覺&quot;饗宴</div>
    <div>&nbsp;</div>
    <div>解構(拆解)再建構 書藝不必然是書藝 新酒就拿新瓶裝</div>
    <div>&nbsp;</div>
    <div>&nbsp;</div>
    <p>&nbsp;</p>
    [版主回覆10/23/2012 13:14:57]要建構新形式,有其條件,沒那麼簡單,
    要承續舊形式,也不是哪麼簡單,
    而形式的參予,無新舊高下之分別,當貼心處即見美,
    世界要如何發展,關不了我的事,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的信仰,
    才有走下去的方向~

    回覆刪除
  2. <p>大陸的現代書藝中,「非字」的主張也是一個挑戰書法界限的表現。</p>
    [版主回覆10/23/2012 13:08:12]那不是書法~

    回覆刪除